第十二课 沟通技巧(二)
一、希腊的修辞学
1. “修辞学”是指用言语说服、影响或启发他人的艺术。希腊的修辞学是研究言语和书写技巧的学科,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和影响听众。它起源于古希腊,并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巅峰。修辞学对于政治、法律和文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亚里士多德撰写了《修辞学》,系统地阐述修辞的理论和实践,提出说服人的3个主要手段:
a. 逻辑─通过理性和证据来支持论点,使用推理和事例以建立论据。
b. 情感─通过引发听众的情感来影响他们的反应,激发共鸣。
c. 道德─通过建立对讲者的信任和道德权威来增强说服力。
二、保罗的修辞技巧
1. 使徒保罗曾经接受高等教育。他受教于迦玛列的门下,肯定接触过修辞学这门当时的显学。虽然保罗在林前2:1说自己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宣传神的奥秘,别人却说他的信“又沉重、又厉害”(林后10:10)。学者都认为他的书信用了很多修辞学的技巧,例:
a. 交错法(chiasmus)─林前3:17。
b. 曲言法(litotes)─罗1:28。
c. 头韵(alliteration)─林后6:3。
d. 高潮(climax)─罗8:29–30。
e. 矛盾修饰法(oxymoron)─林后6:9。
f.. 双关语(paronomasia)─林后3:2。
2. 保罗在罗马书就运用了多种逻辑推论的技巧,以支持他的神学论点和说服读者:
a. 逻辑的演绎推理─书信一开始就指出,所有人都知道神的存在,并通过自然界的创造显明出来,叫人无可推诿。保罗从人普遍的认识出发,论证所有人都需要救恩。
b. 为关键术语下定义─保罗接着明确定义“义”、“恩典”和“信心”等一系列关键术语,并透过这些定义继续推论。
c. 自问自答的反证法─在推论的过程中,他预期会有反对意见,就一人分演两个角色一问一答,透过反证法来回应。例:罗3章回答关于律法的问题,指出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人人都在罪中,反驳那些认为仅靠遵守律法就能称义的观点。
3. 罗马书也多次运用了情感说服方式,例:
a. 罗9:2–3─这段经文可能是保罗书信中最强烈的民族情感的表达。他说甚至自己与基督分离也愿意,是用了非常夸张的说法。
b. 罗16章─保罗在罗马书结尾的长篇点名问安也非常特别,很明显是诉诸于感情,为要增强与读者的亲密感,特别是跟罗马教会的关系。
4. 在腓利门书,保罗用了道德权柄的方式来劝说。一方面,他声称放弃运用使徒身分赋予他的权柄,反倒用朋友和同工的关系(门1、7),以爱心劝说腓利门(门5–9);另一方面,保罗说他愿意承担阿尼西母造成的所有亏欠时,巧妙地把腓利门“被阿尼西母亏欠”的身分,倒转成“亏欠保罗”的身分(门18–19),间接诉诸他的使徒权柄。最后更以使徒权柄提醒对方顺服(门21)。
三、“交流分析”的沟通技巧
A. 简介
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是从家庭的基本角色衍生出来的沟通学说。我们的沟通技巧最初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得来的,而且都是最深刻和不容易改变的。交流分析法除了是沟通技巧,也是一套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旨在理解人际交流和个体行为,于1950年代由心理学家伯恩(Eric Berne, 1910-1970)提出。
B. 3种自我状态
1. 伯恩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3个自我状态:
a. 父母自我─反映人从父母或权威人物那里学到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沟通行为时,包含批判和保护两方面。
b. 成人自我─代表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能力,在沟通当中能够根据当前情况作出明智决策和应对。
c. 儿童自我─体现人的情感、创造力和本能反应。
2. 例:在职场环境中,一个任务未能赶上进度,主管可能作出的说话反应:
a. 父母自我状态─“你必须按时完成这个项目,这样才是负责任和合格的员工。不要懒散,不要找藉口,不要拖延了!”
b. 成人自我状态─“根据最新的数据,这个阶段的项目进展比预期慢了20%,相应成本也比预期超出30%。我们要找出原因并制定计划赶上进度。”
c. 儿童自我状态─“怎么办?这一下子我们都要完蛋了,公司会叫我们都滚蛋吧,我心里慌着呢!”
C. 两种“交易”类型
1. 伯恩的交流分析强调人际沟通里的所谓“交易”,即交流中发出的信息和回应。交易类型有两种:
a. 平行交易─两个自我模式在同一层次上交流,通常是有效的沟通,或起码是可持续下去的沟通。
b. 交叉交易/跨交易─一方的回应来自不同的自我模式,可能导致误解或冲突,以致沟通破裂,无法持续。
2. 平行交易式的沟通例子─有4种可能性:
a. 甲方父母对乙方父母,乙方父母对甲方父母,双方形成一对平行线。例:在职场环境中,两位资深员工在交谈中以父母权威式或者倚老卖老式口吻,不断批评时下的后辈不负责任、不尊重前辈。这样的沟通很和谐,而且可以不断持续下去。


b. 甲方成人对乙方成人,乙方成人对甲方成人,双方形成一对平行线。例:两位员工都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就工作问题沟通。这种沟通同样是和谐及可持续的。

c. 甲方儿童对乙方儿童,乙方儿童对甲方儿童,双方形成一对平行线。例:两位员工在茶水间开心地谈论公司里一些有趣的事,或者周末吃喝玩乐的好去处。

d. 甲方父母对乙方儿童,乙方儿童对甲方父母,双方形成一对平行线。例:一位前辈对后辈呵护备至,而后辈报以尊重顺服;或者前辈对后辈批评责备,后辈则像小孩不听话。这种关系和沟通也可持续下去。

3. 交叉交易式的沟通例子:
a. 甲方父母对乙方儿童,乙方成人对甲方成人。两个箭嘴不能成为平行线,而是交叉,沟通因无法持续而中断。例:甲方以父母自居与乙方沟通,但乙方要用成人模式和甲方以事论事。

b. 甲乙双方都以父母自居,互相视对方为不成熟的儿童。

4. 应用在日常沟通,我们先要尝试和对方建立平行的沟通;如果想作出改变,就用“先跟后带”的方式进行。例:儿女长大后,父母还是把他们当作小孩看待,儿女可以暂且顺着父母,跟他们形成平行的沟通关系,然后慢慢尝试把沟通模式调校为成人与成人的平行沟通。不然的话,两代之间根本无法好好沟通下去。到了父母年老,有时他们的行为和沟通模式渐渐变得和小孩一样,反而儿女要开始充当家长的角色,双方也会回复上面提及的第四种平行交易式沟通。
四、聆听技巧
1. 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雅1:19劝勉我们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意思就是多听少说。聆听技巧一点不复杂,主要是全神贯注、保持眼神接触、点头、微笑、反馈重述、适时沉默等。然而,重点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我们真的愿意聆听吗?
2. 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批评那些表面和形式化的交流方式,强调真正的聆听是爱的表现,不单聆听话语,更是深入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要。聆听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视。这不但适用于个人层面的聆听,也包括群体和社区层面,当然在职场也适用。朋霍费尔还强调灵修中的聆听,特别是聆听神的话语。信徒应当在祈祷和静默中寻求神的引导,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神的旨意。神就是爱,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爱,而聆听是爱的表现,我们又怎可以不聆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