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四课 后现代对圣经的冲击(二)

一、利奥塔:反对普遍观念及宏大叙事

A. 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19241998

利奥塔生于法国,是当代法国着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1979年他的着作《后现代状况》引起思想界对后现代的讨论越来越多。

B. 利奥塔的思想

1. 他看到在现代的过程中,教育只是灌输知识,人沦为工具,不能回应意义或价值的问题。因教育体制僵化,失去使命,后现代思潮兴起。1968年法国的学生运动就是学生对教育体制不满的表达,最后戴高乐政府下台。法国宣布高等教育改革,重新确认大学自治的原则。事件说明现行体制必须接受批判。

2. 利奥塔敢于向理性、制度、权力批判,要证明西方思维的错误。他怀疑自18世纪启蒙时代以来建立的宏大理论(他称为宏大叙事)的认受性,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些理论慢慢变成权威、制度,并在法律上得到认受性。利奥塔发现宏大理论的基础只是假设,由理性提出,没有经验证明,不应盲目追随由此建立起来的体制。

3. 提出局部叙事或小篇

a. 社会和知识是由许多不同身分、地位和心智交织而成的网络,没有统一基础,也无此必要。知识再无确定性,没有无所不包、普遍有效的知识体系,只有不同观点的小篇。

b. 文化也不是大一统、层构分明、可以普遍应用的,而是多元的、相对的、各自存在的知识个体,无法整合为大统一。

c. 小篇强调片段和零碎的,却是真实的知识个体,展现出来的与理性所铺排的体系不同。历史不是直线向前,也不是趋向统一,而是无数的别异,即不同的知识个体。

d. 利奥塔用哲学词汇语言游戏来标示这些知识个体,说明在不同知识个体内有不同规则。在不同语言游戏之间是不可通约性,就是两个语言游戏的规则不是共通的。

e. 例子:基督教和佛教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个体,各有各的宗教规则,只对自己的信徒有效。这就是各自的语言游戏。基督教的规则不能应用于佛教徒身上,这就是两者的不可通约性。对基督徒来说,基督教的规则详细叙述于圣经之内。这两个宗教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个体、语言游戏,是不可通约性的,没有谁比谁优越,也没有哪一个是宗教的大统一。

C. 评论利奥塔的思想

1. 对基督徒来说,圣经所说的就是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上的标准,也相信圣经所讲述由创世到历史完结时有关神、人和世界的故事。圣经所讲述的,不单对基督徒有效,对未信的人也有效,所以要广传福音,让多人得救。

2. 利奥塔认为圣经讲述的基督教信仰已成为宏大叙事,因此他挑战圣经的认受性。他不相信基督教的宏大叙事,否定圣经的普遍权威,认为圣经只在基督徒群体有效。这也是后现代很多人对圣经的看法。

二、德里达:文本以外无一物

A.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他是哲学家、解构主义者、后现代思潮理论家,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犹太家庭,在殖民气氛中长大,从小被迫接受殖民地正规的法语训练,但对法语这他者的语言始终感到疏离。

B. 德里达的思想

1. 他是解构主义者,认为西方文化用理性认识事物,并用理性去解释世界及人的行为。理性世界是通过语言构成的,就是用文字把事物记录,而语言就是理性思维的再现。这种做法就是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某种实体,或维持着某种不变的状态,德里达称之为中心(实体、理念、本质、神、道德规范等)。这些中心构成整个西方传统的哲学,西方哲学史就是由一个中心走向另一个中心。

2. 德里达否定一个这样的中心。因为如果有的话,从存在的角度看,那表示这个中心是在场的,但是当事物被记录下来变成文字、成为文本时,这个中心已经不在场了。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个文本没有错误,也就是不能保证文本是原来事物的再现(即中心的再现)。他认为这是人们对语言的误解,以为文字作为符号应该与所指涉的东西之间有对应的关系。解构就是要消除这个错误。

3. 德里达首先通过解构来割断符号与所指涉的东西的同一性,把符号释放出来。例如,有关杯子的概念总是牵涉杯子本身,像形状、物料和颜色等,但德里达认为,要获得杯子的意义,可以通过它不是椅子、不是铅笔、不是桌子这些不是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从未单独存在于某一符号中,它总是留下许多通往其他符号的痕迹。这就是德里达自创的两个词延变踪迹的意思。延变要求我们发现一些在语言中不在场的东西,是隐蔽的他者,只有通过他者,才能真正了解在场的概念。所以事物并不比文本重要,相反,文本是对事物很好的补充。其次,要通过不在场才能了解在场者,所有的文本都要等待其他的文本才能解读。因此世界变成一个无限延变、无限转换的文本网络,事物、意义、世界也都是不确定的。

4. 德里达的文本论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语言结构,通过这样的文本论,原来附在结构上的传统文化就消解了。用他的一句名言来总结他的思想:文本以外无一物。这话可以理解为一切都是诠释。他主张诠释无处不在,我们的一切经验已经是诠释。需要诠释的文本不是加插在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东西,而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需要诠释的文本。我经验的事物都需要诠释,也会有不同的诠释。故此,我们不能越过文本和诠释,单按事物的本相来接触事物。

5. 德里达认为一切都是诠释,对圣经也只可以不断的作诠释,就是各人按自己的背景和环境来诠释圣经,对福音、神、天国、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诠释,因我们不能保证圣经这个文本就是原本圣经真正要说的事物的再现。这样圣经便没有客观内容、客观事实,我们按自己的诠释来诠释圣经文本便可以了。

C. 评论德里达的思想

我们不能同意他的见解,圣经是有客观内容、客观真理的,而且圣经的原意只有一个,是可以确认和正确理解的。只要我们使用忠于圣经原意的释经方法来考查圣经便可以了。

三、后自由派释经法

后自由派释经法在后现代文化中产生,代表人物是两位美国神学家林贝克(George Lindbeck1923-)和弗莱(Hans Frei19221988)。后自由派Postliberal)一名是林贝克提出的,他认为圣经可以有下列3种不同的诠释。

A. 经验-表现论

1. 反映的是释经者内心的情感、态度、意识或生存的取向,强调宗教的经验,并以人的经验来诠释圣经。

2. 每个人内心都有相同的核心经验,不同的宗教只是用不同的型态、方式或象征表现这些共同经验和敬虔感觉而已。林贝克认为经验的观念太过空泛,无法界定、实验及推理。而宣称不同宗教有共同的核心经验是容易的,虽然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但是经验却难以形容、无法被证实。林贝克反对经验-表现论的释经方法。

B. 认知-命题论

1. 此释经法的前设:圣经无误及圣经的内容是客观事实。释经者要做的是理解圣经内容,从中整理出信仰的命题,进而得出真理。

2. 林贝克认为这种做法是天真又没有安全感的人所持守的信念,这个信念会导致普世教会无法真正合一。因为各人或各教会从释经中整理出来的信仰命题是不同的,但各人都视自己的看法是真理,以致排斥他人。林贝克认为福音派是采用了认知-命题论释经法,但他反对这种方法。

C. 文化-语言论

1. 这释经法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如语言哲学、叙化符号理论等。它的重点是:基督教是众多宗教之一,不同的宗教既是不同的语言游戏,各游戏就有各游戏的规则,而各宗教的规则就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语言。

2. 释经要做的,是用基督教的文化和语言来解释圣经,明白圣经中的叙事,让信徒在读经时能处身于圣经世界,并通过这些叙事明白神是一位怎样的神。林贝克认为释经的重要性,不在于明白圣经中的客观真理,而释经也不是按人的经验、感受来进行的。他认为释经要按宗教群体的文化、语言来进行。

D. 评论后自由派释经法

这派释经法不重视在释经中找出客观的真理,间接就是认为圣经未能作为信仰权威,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四、小结

介绍这些后现代思想的冲击和后现代释经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致被现代思潮迷惑或吓怕,同时增强我们的警觉性,免得受不正确的释经方法所误导。我们必须使用忠于圣经原意的释经方法来考查圣经,明白神的话。


参考书目

尤思德着。蔡锦图译。《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2。 

艾利克森着。叶丽贤、苏欲晓译。《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北京:北京大学,2006

兰姆着。詹正义译。《基督教释经学》。美国:活泉,1983

吕路加。《良友圣经学院进深文凭课程:启示论》。2007

林贝克着。王志成译。《教义的本质》。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

杨庆球。《基础系统神学》。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10

赵维本。《译经溯源: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香港:证主,1993

郭文池。《系统神学:圣经论》。香港:播道,2010

葛伦斯、奥尔森着。刘良淑、任孝琦译。《二十世纪神学评论》。台北:校园,2000。 

黄锡木。《新约经文鉴别学概论》。香港:基道,1997

奥斯邦着。刘良淑、李永明译。《基督教释经手册》。台北:校园,1999。 

蔡锦图。《圣言千戴:圣经流传的故事》。香港:基道,2011

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编着。〈圣经的中文翻译〉,《天主教研究学报》,第2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