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中文圣经的历史

一、基督教在中国早期历史与中文圣经翻译

A. 唐朝和元朝

1. 公元635年,景教传教士阿罗本从叙利亚把景教传入中国,得到唐朝政府的接纳,并准许他们传教。但到了公元845年,唐武宗尊崇道教,排斥其他宗教,因此景教被禁。但景教的余民却逃到北方的蒙古人中。

2. 元朝政府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这时也有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基督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教,包括了先前信奉景教的人,以及因天主教传教士而归信的人。

3. 在中文圣经的翻译上,景教和也里可温教没有什么明显的贡献。

B. 明朝和清初

1. 这时不少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最有名的是利马窦。他写了很多有关天主教信仰和教义的中文书,包括对圣经的解释,但始终未有系统地把圣经翻译为中文。

2. 其后虽然有天主教传教士从事中文圣经的翻译,但只是翻译了少部份书卷,并且没有出版发行。天主教传教士白日升(16621707)曾把差不多20卷新约书卷由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翻译为中文,但天主教会没有发行。

3. 雍正年间清政府全面禁教,天主教会的传教活动停止。直到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会才出版中文译本《思高圣经译本》。

二、马殊曼《新旧约全书》

1. 比马礼逊更早把圣经翻译成中文的,是基督教传教士马殊曼。他是英国浸信会差往印度的传教士,与亚美尼亚人拉撒在1806年开始翻译圣经。拉撒在澳门出生,在澳门的葡萄牙政府当过翻译官。

2. 马殊曼和拉撒的新约译本在1811年完成,1816出版,旧约则在1822年完成。1823年马殊曼的《新旧约全书》在印度塞兰坡出版。

3. 马殊曼的《新旧约全书》中文水准不高,而且在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上常用了一些奇怪的音译,使人难以明白,因此流传并不广泛。

三、马礼逊《神天圣书》

1. 马礼逊的中文圣经译本影响深远。他在1807年来到中国传教,抵达之前已在伦敦学习中文,并且抄录了在大英博物馆内的白日升的中文圣经译本。马礼逊一边传教,一边翻译圣经,在往后的27年完成了圣经全部书卷的中文翻译。马礼逊的主要助手是伦敦会的传教士米怜及中国同工梁发。梁发原是帮助印刷圣经的,后来成了中国的第一位牧师。

2. 翻译新约时,马礼逊以白日升的译本为基础,并以希腊文圣经作为参考。他在1813年独力完成新约的翻译,1814年在广州出版。旧约的翻译是马礼逊与米怜合力于1819年在马六甲完成的,并在1823年出版全本圣经,取名为《神天圣书》。

3. 《神天圣书》比马殊曼的译本好,因为马礼逊是在中国进行翻译工作,与中文和地方俚语有更多的接触。但这个译本也并非十分完美,在文体和用字上还是较为粗糙。

四、《委办本》

1. 1843年来自英美的5个差会在香港成立了翻译圣经的委员会,目标是翻译一本有统一译名和用语的中文圣经。他们用了10年时间,在1853年把整本圣经翻译为中文,称为《委办本》。

2. 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传教士的意见分歧,几乎令整个计划告吹。例如他们对如何翻译神的称号有很大争议-应该译为还是上帝。此外,浸信会不赞成译作洗礼,主张译为浸礼,结果浸信会退出了委办会。最后,一律翻译为洗礼。委办会也决定各出版机构可以自行选择译为还是上帝。结果美国传教士用字,英国传教士则用上帝

3. 《委办本》出版后,成为19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中文圣经。在《委办本》的翻译过程中,可以看见要有一本统一的中文圣经是何等的困难。这也反映了传教士在要广传福音的共同异象背后存在许多分歧。

五、《和合本》

1. 《委办本》以文言文写成,适合当时的士大夫阅读,但一般普罗大众却很难明白,因此很多传教士希望把圣经译成较浅白的中文。

2. 1890年于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中,各宗派和机构决定共同翻译和出版一本联合译本,称为《和合本》,并成立了委员会。他们决定作出3种版本的中文翻译:文理版本(文言文)、浅文理版本(浅文言文)和官话版本(国语)。最初有人认为官话(浅白的口语)不够份量盛载神的道,但官话却是当时大部份中国人的日常用语。

3. 《和合本》的翻译计划动员了不同国籍与宗派的外国翻译者30多人,中国人的翻译助手则数目不详。整个翻译过程历时30多年,是最后一个由外国传教士主导的大型圣经翻译项目。

4. 20世纪,中国语文出现了巨大变化,白话文渐渐取代文言文,因此委员会在1907年决定只出版文言文和官话两个版本,并在1919年出版。

5. 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随之而来的是白话文运动,中国的书写文体从此由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官话《和合本》也在信徒中广受欢迎,而文言文《和合本》却渐渐淘汰。

6. 自从官话《和合本》出版后,一般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圣经,并且一直都是信徒最广泛使用的圣经版本。《和合本》的成功,印证了圣经是给一般人看的,而并非只是给知识分子。旧约是以当时神的子民都能明白的希伯来文写成,而新约则是以当时整个欧洲和地中海东部都使用的通用希腊文写成,可见圣经不是曲高和寡的,相反,神的心意是希望人人都能读和明白圣经。

7. 虽然《和合本》很受信徒欢迎,广泛使用,但是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没有停下来。特别是近年很多懂得圣经原文的华人学者兴起,当他们从事翻译工作时,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且也能顾及中文的特质。2010年联合圣经公会出版的《和合本修订版》,除了忠于原文外,也参考了其他译本和考古学的考证,并顾及中文句法的通顺流畅,务求让读者能读到准确、通顺的中文圣经。

六、其他重要的近代中文圣经译本

1. 《吕振中译本》:1970年出版,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国学者从原文翻译过来的中文圣经译本。此译本要尽量表达原文的意义和结构,因此有时中文句法的通顺流畅受到影响。

2. 《现代中文译本》:1979年出版,是华人圣经学者以英文圣经为蓝本,并以现代中文的文体翻译,是以原文圣经作为审阅的。

3. 《圣经新译本》:来自不同宗派的华人学者在1972年成立了中文圣经新译委员会,把新旧约圣经从原文翻译成中文。《圣经新译本》在1992年出版。

4. 《思高圣经译本》:1968年出版,由方济会雷永明(Gabriel Maria Allegra)神父主领。他先后在中国和香港进行翻译工作,从原文把圣经翻译为中文。1945年雷神父在北京辅仁大学创立思高圣经学会,并在1948年搬到香港。《思高圣经译本》是中国天主教会至今最重要的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