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家春秋:基督的整全救赎

一、史料典籍摘录

1.《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本立而道生:确立根本后,就能够生出为人之道。)

2.《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慈:孝顺慈爱。)

3.《礼记.大学》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的教育。)

4.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明明德:前一个指彰明、彰显;明德指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字这里解作,即新民:意指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5.《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6.《十三经注疏》注三不孝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阿意曲从,陷亲不义:阿谀奉承父母之意,扭曲自己的意愿,盲目顺从父亲一切要求,最终导致双亲陷入不义的境况。)

7.《孝经.谏诤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诤子:敢于劝戒父母的儿子。

8. 已故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有关联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这次会议的题目是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在我的脑子里,儒家思想和未来社会扯不上关系。一定要讲这两者有关系,是违心之论。

儒家思想是发生在二千四五百年前的一种学问,当时社会……与现在不大相同,与未来更没有什么关联。

二千多年来,历史上崇儒的时代很多,但崇儒起过什么作用呢?我看没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西汉不能因为尊崇儒学而得以巩固下去,反而让一个经学大师王莽篡夺了汉位。东汉号称是儒学炽盛的时代,但中叶以后政权都在宦官、外戚手中,国事日非,终至于黄巾起义,然后军阀割据以至于灭亡。宋朝儒学也很盛,但它对宋代也没帮什么忙。宋朝一代是积贫积弱,统治阶级陷于党争,终至于亡于金,亡于元。明代阳明之学盛极一时,但有人形容当时的官都是贪污的,所有的手都不干净。这就是大讲儒学的结果。明朝士大夫嘴上讲的尽管是修、齐、治、平、仁、义、道德,但头脑中想的却是富贵、钱财、鬼神、女色。控制当时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是菩萨、神仙,而不是周公、孔子、孟子。除了崇信菩萨、神仙之外,还有形形色色数不清的各种迷信,如算命、看相、起课、拆字、堪舆、扶箕、请神、捉鬼等等,无一不广泛流传,深入民心。清朝的情况也是这样。清康熙时讲儒学最卖力,但康熙本人也发现,虽讲道学的人很多,但言行一致的人少得很。康熙时贪污的情况很厉害。康熙以后讲道学的人更糟糕。

上面我简单地分析了历史上儒学很盛行各个时代,其实儒学对当时世风、政治无补。因此我否认儒学能够起到起衰救弊、导致太平的作用。但这样不等于我完全否定儒学,更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虽是历史产物,有些内容却还是可以肯定,可以提倡。但这又不意味着儒家思想能够救中国,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会带来什么好处。

现在如果提倡儒学,事实上已经回不到孔子那里去,倒很有可能回到明清时代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那一套东西上去……全盘西化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样,儒家思想文化也救不了当前的中国!

 

二、小结:中国人的出路

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植。从孔孟开始,中国文化经历过数不算的融通与发展,但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能够动摇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是中国伦理价值的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仁之本。值得留意的是:在先秦时期,孔孟对的理解是批判性的:父母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错误;父母错了,身为儿女,第一要紧的,是拒绝父母不合理的要求;第二,是委婉劝告父母,阻止父母犯错。与之相类,君主也不是没有错误的,不然我们就根本不需要设立谏官了。

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母之命不可违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的,这都是中国文化的糟糠,但它们主要是宋代以后儒学走向极致所出现的观念。从上述三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的观点,以及《孝经》父有诤子一段文字看来,盲目顺从父母任何的要求不仅不是孔、孟所认同的,而且是他们亟力反对的。

我们从来不怀疑中国人讲的真诚,然而让人沮丧的是:我们却不完全具备持守孝道的能力。明清时期代,儒学被推向极盛-然而用谭其骧教授的话:明朝士大夫嘴上讲的尽管是修、齐、治、平、仁、义、道德,但头脑中想的却是富贵、钱财、鬼神、女色。身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泰山北斗,谭教授的话,是何等苍凉无奈!

我不得不想起保罗的话: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518

儒学不是中国人的出路,西化和现代化也不是-并非说儒学等等不好,而是说:人的出路,根本不应该往这些方向找。

哪里找呢?

约翰福音1010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耶稣说,我来了!看!那良心的出路,亲身道成肉身,来寻找我们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主说:叩门的,就给他开门。(马太福音7:8

 

三、回应

儒家思想的限制:儒家的理想和进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道、人文、人伦,是何等的美好,是很自然的想望。可是,当我们诚实面对自己人性中的阴暗面、看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看见社会里的罪恶、国家里有警察、法律的存在,看见国与国之间有战争,就知道:人不能靠己力成圣成仁。如同儒家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路漫漫其修远,自古以来寻道之人在求索。

基督-惟一的出路

其实天父主动寻找人。是他先爱,也以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这完全的人完全的神来告知世人何谓,何谓真爱。基督的救赎是完全的。

人必须先得着耶稣基督的救赎,领受天父恩典,因信称义,才有靠着内住在我们生命中圣灵的更新变化,不住地追求成圣。多348“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圣灵就是神借着耶稣基督,我们救主厚厚浇灌在我们身上的,好叫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这话是可信的。我也愿你把这些事切切实实地讲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做正经事业。这都是美事,并且与人有益。

基督信仰从来就是一个祝福别人的信仰。从起初神呼召亚伯拉罕,就定意要从他祝福他的家、族,又从他家族祝福万家万族万民。

当我们领受主耶稣基督的救恩,我们也当向人传扬!使徒行传18提示我们那推己及人心系家国胸怀万民的异象。我们固然要向家人传福音,以言以行活出真证,使他们得福,也要为身处的环境社会守望代求。多少灵魂还在等待安息;多少生命还在等候从听闻福音认识耶稣基督而得救。

神又给我们属灵的家-教会。(提前315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我们这一群蒙召的人,活在上是要荣耀敬拜主、同心合意传扬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宣扬、祷告、祝福是本份,我们不是要去平天下,我们的祷告乃是:愿人都尊神的名为圣,愿神的国降临,愿主的旨意成就在地,同如在天。

 

五、实践与应用

怎样将福音、将主的爱传给家人?你的生命可以怎样成为别人和社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