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近代差传(II):布道、关怀社会及整全使命

一、福音派

福音派源自1910年爱丁堡会议,后因普世教会协会(WCC)成立及国际宣教协会(IMC)融入,渐渐偏离保守传统,与固有福音信仰大相径庭。

二、一九六六年世界布道会议

1966年世界布道会议(World Congress Evangelism,又称柏林会议)、教会普世使命会议The Church's World-wide Mission,又称惠敦会议)相继举行,确立了福音派阵形,其后葛培理布道团赞助多个地区性会议。

三、惠敦会议宣言

惠敦会议宣言被评为“彻头彻尾保守阵营出来的保守声音”,柏林会议坚持宣讲福音乃教会唯一使命。

四、1974年洛桑信约

1.强调基督徒经验、布道热诚,着重口头布道及保守教义。

2.强烈布道的意识,有关社会服务关怀有不少激辩。

3.洛桑会议总结福音派内部争论,在柏林与洛桑之间,福音派在教会使命的争论,大致分三派:

a.整全布道派(Holistic Evangelism):传福音和社会关怀应被视为不能分割事工,社会关怀乃是传福音一种形式表达,传福音固然是传福音,社会关怀也是传福音。

b.纯福音主义派(Classical View of Mission):认为教会独一使命就是传福音,社会改变是传福音和个人生命改变的副产品。

c.整全使命派(Holistic Mission):以为教会使命是传福音和社会关怀两方面,二者并非同等重要,传福音应被视为教会首要和优先责任,强调社会关怀并非传福音。

上述三派除整全布道派,其余两派均为福音派采纳,整全布道派思想虽曾在1974洛桑和1980芭提雅会议间不断被提出,可惜均不能成为福音派主流思想。

五、洛桑宣言

〈洛桑宣言〉明显反映整全使命立场,在往后国际性会议中重申传福音首要性,并提出传福音与社关三种关系:

1.社会关怀是传福音的后果(Social Activity is a Consequence of Evangelism)

2.社会关怀是传福音的桥梁(Social Activity can be a Bridge to Evangelism)

3.社会关怀配合福音的伙伴(Social Activity Accompanies Evangelism as its Partner)

六、结论:福音信仰80年代以来的差传走势

1.不再争辩“福音与社会关怀谁更重要”

2.强调整全的使命观

3.从群体归主→处境化→属灵争战→神的宣教→使命教会→聚散宣教学→圣经神学宣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