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哀伤辅导

一、哀伤的主要成因:死亡与失丧

人可以为不同的事感到哀伤:死亡、重大失落(失去财产、失婚等),而死亡可以说是最大的失落。

1. 面对死亡的末期病患: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阶段,当实际经验到时,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

2. 末期病患的家人或丧家:当亲爱的人死亡,依附被切割所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伤痛,也是哀伤的反应。

二、哀伤的过程

1. 否认与拒绝─压抑或是逃避事实,不愿意承认死亡是真正的事实。

2. 愤怒埋怨─这是ㄧ种因疾病转移的愤怒情绪,他可能认为老天爷不公平,生气被死者遗弃等,基督徒甚至也会怀疑神的慈爱,信心软弱。

3. 讨价还价─当他发现医生已束手无策时,他可能会和老天爷讨价还价,基督徒可能也会开始向神祷告,希望神延长寿命,如果神医治,就如何如何等。

4. 沮丧─当事实无法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时,落入忧郁伤心失望中。

5. 接受─随着时间消逝,逐渐接纳事实。

三、哀伤的反应

1. “感觉”:悲哀、愤怒、愧疚自责、焦虑、孤独感、无助感、惊吓、麻木等。

2. 生理身体方面会有食欲问题、胸部紧迫感、喉咙发紧、对声音敏感等。

3. 认知方面:不相信、困惑、对逝者的沉思思念,感觉到逝者仍然存在的幻觉。

4. 行为上:失眠、食欲不振、社会退缩、哭泣、坐立不安、避免提起过世的亲人等等。

四、忧郁症和哀伤的不同

1. 忧郁症有可能是哀伤的病态形式。比如说时间拖得很长,甚至经过多年一谈此事仍然有强烈无法抑制的悲伤,长期不处理遗物,有自杀的冲动,对于周围其他死亡或失落的事件过度恐惧、焦虑等。

2. 因个人宗教信仰、人格特质、身体健康情况、过去经验、与亡者的关系、因死亡所引发的改变和危机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哀伤反应。

3. 每个人的哀伤型态会不同,教牧辅导人需要多多了解才能有效的帮助当事人。

五、如何辅导面临死亡的病患?

1. 教导信徒如何正视死亡,死亡不是结束,是人生新旅程的开始,复活的盼望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要辅导病患者好好预备自己,一方面,可以藉着读经祷告,甚至讨论生死的事情看法,告诉患者圣经对生命的看法。

2. 询问他有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帮助他去完成,也可以谈谈打算用什么仪式来办理身后事,当他离世以后,家人可以按他心愿办理。

3. 辅导过程中,辅导者必须有真诚的关怀和愿意帮助的心,需要时帮助患者除去恐惧和挫折感,有时候安静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也可以读一段经文给他听、放一些他喜欢的诗歌,这也是辅导的方法之一,主要让他觉得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孤单面对。

4. 帮助家人明白一般患者的心理反应,不至于因患者的情绪波动而不知所措。

5. 不要给患者错误的期待,比方在康复机会渺茫时,却对患者宣告神必医治的信息,生命的主权是在神的守中,我们可以祷告求神赐下怜悯医治。如果可能,教牧辅导者可以和医生保持联络,可以在必要时,帮助家人提供ㄧ些协助。

6. 要不要告诉当事人他的病情?我们赞成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因为他可以为自己所剩下的时间做出安排,但我们不可代替他的家人做决定,必须要尊重对方家人的决定。

六、辅导哀伤的家人

A. 辅导任务

1. 任务一:接受失落的事实

a. 有的家人不愿面对亲人死去的事实,一直活在否认、逃避、幻想中,和过往无法切割,甚至企图通过通灵和死者联系沟通。这个阶段因着无法接受现实还有着否认、拒绝、愤怒的心理,有时甚至会将愤怒转向安慰的人,特别是安慰者提醒他人已经去世的事实时。

b. 这阶段可以鼓励当事人谈论失落,比如谈谈死亡事件在哪里发生?如何发生?当事人的感受、葬礼前后的经过……目的是帮助当事人透过叙述这件事一再仔细回顾有关死亡的事实,藉重复检视,当事人可以面对这一事实,这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c. 这时辅导者要耐心倾听当事人谈论这一事件,不要刻意避谈,以为不谈论就不会引起悲伤,事实上是压抑或延迟了哀伤的处理。

2. 任务二:帮助家人经验哀伤痛苦

a. 帮助他们不必刻意隐藏哀伤情绪或是压抑、转移这种哀伤情绪而是必须要有合适的管道和方式来表达哀伤和纾解哀伤,帮助他们面对这种哀伤。当他们可以完整的走过这段路程时才能恢复面对未来。

b. 要给予当时人时间去哀伤,每个人需要的时间不同。应该鼓励他们适当的宣泄自己悲伤的情感,这也是好的。如果以一种“亲人已经到天堂去了,何必为他伤心”、“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是要过下去”、“我了解你”(除非你真有相同经验)“一切会好起来的”、“坚忍到底”这种言语或是态度,是忽视受辅导者的感受,也缺乏同感心。可以利用照片或是遗物来帮助当事人向死者倾诉,或是鼓励当事人写信给死者,表达想念和情感,或是写日记都能帮助当事人处理哀伤的情绪。对于孩童可以利用绘画来表达感受或是对于死去的亲人的感觉。

3. 任务三:帮助重新适应生活

a. 当亲人去世后,家人的生活可能会有改变,比如一个丈夫去世,做妻子的必须适应没有丈夫帮助的生活,以前由丈夫负责的工作现在必须自己来做。所以这阶段我们需要帮助当事人独立生活,好像我们有一位会友的丈夫过世,以前是丈夫接送她跟孩子上下班、上下学,现在必须要自己来,我们就陪着她每天一起开车接送孩子一直到她可以独立为止。

b. 这时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来帮助当事人重新适应环境。比如说和当事人一起探索独立生活后可能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境,藉由这样的扮演使当事人有事先演练和学习的机会,比如说当事人遇到多年不建的老友问到配偶的情况,当事人要如何回答等。

4. 任务四:帮助当事人将情绪活力投注在其他关系

a. 重新发现生活中、生命中其他值得关注的人与事。我们需要帮助当事人明白与其他人发展新关系不是错误的行为,有时当事人会有罪恶感,特别是当他们感到开心时,应帮助他们可以与其他人建立新关系,但是不要太快就投入到另一段感情中,这新关系的建立应该是在哀伤已经告一个段落之后,当事人的身心灵都已经预备好之后再发展,不要把新对象当成是代替品,也不要做比较。

b. 至于多久之后才适合建立新关系?因人而异,原则是要完成整个哀伤的过程,走出伤痛后。有时当事人也会有不正确的认知,会觉得“我这一生不会再有人爱我了”、“我不可能找到像元配那么好的人了”、“我没有了配偶人生已到终点”这时需要帮助当事人建立正确的认知。

B. 辅导原则

1. 提供持续的支持。宁可每周两、三次关怀,每次15分钟,要比每月一次,每次4个小时好。最好在一年内持续支持当事人,特别在节日、假期更要留意当事人情绪上的需要。可以成立丧偶小组彼此支持,或组成关怀小组定期轮流关怀、支持。

2. 适当运用圣经来安慰当事人。用神的话语做安慰辅导,一切人的安慰都是情感上的认同,虽然可有一些果效,但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孩是来自神的话语,教牧辅导要用神的话做为安慰和教导,可以分享圣经中关于爱和盼望的信息,或是对生命价值的信息等,让他们可以直接的从神的话语感受到神的爱,也同时可已从神的话语当中得着力量和安慰。但是要考虑到适时、适量和适当的表达方式。不要太快、太多、填鸭式引用,因为哀伤者若仍在情绪表达与纾解阶段,对于圣经上的教训不易真正吸收,同时也可能因此而压抑情绪,或对自己的悲伤产生罪恶感。

3. 要有实际帮助,丧礼安排。教会要动员支持系统来帮助当事人处理这些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