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作俘虏的基督徒(林后2:14-3:3)

在林后2:14的开头有一个字“de”,中文翻译为“但”,表示第14节与前段12-13节的思路是连贯的;也就是说,前段提及保罗的挫折与软弱,第14节却又是以感恩起始,显然第14节的观念使得保罗虽遇挫折,但却依旧可以靠之服侍。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使得保罗可以义无反顾的来服侍呢?就让我们来细究经文的原意。

一.作俘虏的得胜观

林后2:14“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

1. 《新译本》翻译为“感谢上帝,他常常在基督里,使我们这些作俘虏的,列在凯旋的队伍当中,又借着我们在各地散播香气,就是使人认识基督。”

在这里造成翻译上的差异,主要是《和合本》译为“夸胜”这个字。学者Hafemann指出,在古代文献中,这个字被用指被俘虏之人的命运就是死亡的观念,因此在这节经文里,是表达一个图画──罗马将军凯旋游行的画面!保罗是俘虏,保罗之所以可以被列在凯旋的队伍中,完全没有功劳!全部是神的恩典。

2. “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罗马军队在庆祝胜利时,胜利队伍行经的两旁会焚香;在罗马凯旋的行列中,会用鲜花编成花环来庆祝,而花环会散发香气。保罗在这里认为,传扬基督的福音就如香气慢慢地在各处扩散。

二.传福音的行动都是有果效的!

林后2:15-16“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1. 这里的“香气”原文是指“果效”。

2. 传福音都是有果效的。我们传,若是受众相信接受了,这就成了使受众得救的果效;反之受众不信,这就成了灭亡的果效。

3. 因此,保罗觉得以他的肩膀来说,这样的重责大任他无法承受:“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三.诚实面对神的道,而不是胡说八道与乱七八糟。

林后2:17“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混乱”原文是“加水稀释之意”,《新译本》翻成“为了图利而谬讲”。

四.你我的生命都是一封活的推荐信(3:1-3)

1. 保罗反对的是假推荐:保罗也很会写推荐信。(罗16:1;林前16:10;徒9:2

2. 当时普遍出现假教师带假推荐信的情况。(徒15:24)

3. 经文的旧约背景是:结36:26-27;结36:29;耶31:31。

4. 在保罗的观念中,你我这封信是要成就以西结书与耶利米书的应许的。

5. 我们都是一封活的推荐信:

a. 作者是谁?基督。

b. 文士是谁?保罗。(林后3:3“修成原文是传送之意)

c. 用什么写的?圣灵。

d. 写在哪里?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