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孤单的出路
一、因同性恋而来的孤单
A. 孤单是普遍现象
孤单感实在很普遍,每个人都经验过。孤单感是不分年龄和身分背景的。以下分享两段和“孤单感”有关的新闻。
1. “孤单研究”
a. 这是2018年英国的一项调查,由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及艾希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联合进行,参与调查的人超过5万。这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孤单”这课题规模最大的调查。问卷内容是关于人对孤单的看法及对孤单的体验。
b. “孤单研究”指出,16-24岁的那一群,相比起其他年龄层的人,最易感到孤单。在16-24岁的人当中,约40%经常感到孤单;但在65-74岁的人当中,只有30%的人感到孤单。他们指出,这和年轻人面对身分的转变、毕业及开始要学会管理情绪有关。因此,年轻人要从小孩变成大人,必须先经历只有自己才明白的孤单。
2. “孤单大臣”
a. 2018年初,时任英国首相的梅伊(Teresa May),任命了克劳奇(Tracey Crouch)为史上第一位“孤单大臣”。原因是“孤单寂寞”这个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b. 英国红十字会资料显示,在6,560万英国人口中,超过900万人正承受孤独之苦,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感到孤单。
c. 梅伊形容这个影响数百万人的社会问题,是“现代生活的悲哀现实”。政府为了解决孤单,公布了一个政策大纲,其中包括跨政府部门战略、国家统计局建立各年龄层孤单感指标、与社团法人一同创建专案基金等,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B. 同性恋者面对的孤单
1. 特点
a. 渴望爱和关注。
b. 担心自己在群体中被忘记。
c. 被他人拒绝。
d. 渴望能够有个像“家”一样的群体,让人有安全感,什么事都可以互相倾诉。
e. 因“异化”而有的伤口─因性倾向和其他人不同,觉得自己是异类。
2. 同性恋者现身说法─美国圣经学者卫斯理‧伊(Wesley Hill)是男同性恋者,但他选择守独身,不过同性恋的生活。他对孤单的描述很细致,坦荡荡地让人触摸到他的孤单感。但他不是单单停留在自己的感受,而是从圣经得到安慰。
二、选择守独身
A. 价值观的抉择
卫斯理‧伊和其他同性恋者选择守独身,这是价值观的抉择。基督教信仰对同性恋的教导很鲜明,所以有些同性恋的基督徒徘徊于神与同性恋之间的挣扎,而卫斯理‧伊是经过多番思考,才选择这种与信仰挂钩的价值观。
B. 从神的话语肯定自己被爱
卫斯理‧伊指出,渴求被爱的孤单感,可以从神如何爱我们得到一些亮光,让人肯定自己是被爱的。
1. “我从你旁边经过看见你,看哪,正是你渴慕爱情的时候,我就用我衣服的边搭在你身上,遮盖你的赤体;又向你起誓,与你立约,你就归我。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16:8,《和修版》;下同)
2. “以法莲哪,我怎能舍弃你?以色列啊,我怎能弃绝你?我怎能使你如押玛?怎能使你如洗扁?我回心转意,我的怜悯燃了起来。我必不发猛烈的怒气,也不再毁灭以法莲。因我是神,并非世人,是你们中间的圣者;我必不在怒中临到你们。”(何11:8-9)
C. 过圣洁生活
守独身的价值观取向,是愿意过圣洁的生活。守独身的人,是以一个单身的身分过生活。无论最终是否可以进入婚姻,都过圣洁的生活。其实,每个基督徒,无论是未婚或是已婚的,都应该守住这点。
D. 是转化,不是压抑
有一位女“后同”这样分享:“以前我喜欢女生,不能表白又不能跟别人说,这就是压抑;但如今是转化,我跟女生的关系已经不同,是朋友。不是要把爱情收藏掩饰,而是转化为友情。如果是压抑,我就要避开对方,不接触;但现在我很自然可以跟对方做朋友,自由接触,这是很开心的。”
E. 出于个人选择
价值观的取向是要放弃一样东西,然后才可以取得另一样。无论你放弃什么,取得什么,人总是有选择的自由。人选择什么,都反映出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取向因人而异,一定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可以勉强的。
F. 重视群体的连结
1. 过独身生活的人要打破一个迷思─不是在婚姻的场景才有真实的爱,在群体中也有的。例:耶稣与拉撒路的家庭,路得与拿俄米,大卫与约拿单,保罗与他的同工西拉、提摩太等。
2. 守独身的人是教会的宝贝,他们对神的忠诚很值得欣赏。教会的群体,无论是单身或者是已婚的,都要重视彼此陪伴,活出一个真实的属灵家庭,因为我们都是重生的基督徒,并以弟兄姊妹来称呼。这种彼此陪伴,不但是单身人士的需要,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为人人都需要群体的连结。
3. 小组生活,对守独身者、单身人士很重要,当中都是愿意同行的人。他们需要一个保密的场景,倾诉自己的挣扎,尤其是在性欲方面的引诱。彼此都需要鼓励及打气,并且要有属灵导师在属灵方面的喂养。
4.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孤单感都会浮现出来。让自己与群体连结是重点,要建立健康的友谊,互相关心。有同性吸引挣扎的人不愿意离开教会,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教会得到关心,有群体的陪伴。
三、同行须知
A. 已婚的弟兄或姊妹
无论你是否知道对方是“同志”,也不要推荐或介绍对象,期望对方拍拖,因为这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另外,这样做也表达了你个人的标准,就是结婚比单身好,单身就好像人生不完整。其实同性恋者也可能想结婚,但是做不到。所以,要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些同性恋者会因为父母的期望或社会的期望而勉强结婚,结果却演变为更多的婚姻、家庭问题。
B. 单身姊妹
1. 与有同性吸引的弟兄同行
a. 只建立和维持健康的朋友关系,放下与对方拍拖的期望和意念。
b. 需要了解这弟兄的问题。很多时候,他是在成长中失落了对自身男性身分的肯定,他的不知所措和欠缺,需要健康的男性关系来填补,这是女性无法取代的。
c. 如果得到他的同意,可以找成熟的基督徒或牧者来辅导和帮助他。
d. 要了解他的信仰根基、面对同性恋试探的态度,也要格外留意他的倚赖和使人误会的身体语言。不要随便误信这是一段罗蔓蒂克的情谊。
2. 与有同性吸引的姊妹同行─要懂得划界线,避免对方“移情”。
C. 单身弟兄
1. 要明白有同性吸引的弟兄很需要你的接纳
a. 他可能在向你“求救”,希望你多聆听他。不要感到有压力,更不要离弃他。对于彼此之间的友谊,只须以平常心保持一贯的相交模式已经足够。单单这样,你对他已是莫大的接纳和治疗。
b. 不要套用一般异性恋者胜过试探的方法来“教导”他,更不要滔滔不绝地引用圣经“所多玛、蛾摩拉”的惩罚来“警醒”他。不要因为他独身多年而认定他没有希望,更不要用“现在可以开始拍拖了吧?你不愿意结婚吗?”等话,来判断他究竟成长了没有。时间未成熟,难道他要假装对异性有兴趣吗?要知道,成长的果实不一定是婚姻,而是终生学习倚靠主;不单是不再受同性恋诱惑的辖制,而是全人靠主成圣。
c. 同性恋的改变有别于戒烟、戒赌。不是对方完成了多少个成长小组,就应该戒掉了某些问题。这样的想法,好像把对方看为一个要按时完成的项目。人需要时间,有些时候会进步很快,有些时候却会落后。他需要你陪伴他,学习成长。
2. 如果发现对方开始对你有情感倚赖,甚至欲望,就要:
a. 坚决地表示你不接纳这些违背神的行为,但也要表示你接纳他是属灵的弟兄和朋友。
b. 不要独力承担,在他的同意下,可以和教会里成熟的基督徒或长老分享,与他同行祈祷。或者在有需要时,转介给合适的辅导员。
c. 由始至终,要保持不变的朋友关系。
D. 基督徒夫妇
同性吸引人士的普遍经历是不健全的两性关系,特别是过去和父母的沟通模式,深深影响着他们对两性亲密关系的信任。如果成熟的基督徒夫妇愿意接待他们,请他们来家里吃饭,守望他们,作他们的支持及榜样,这对他们是莫大的帮助。
E. 结论
无论我们站在什么岗位,以什么身分来与同性恋者同行,我们都没有什么可夸口的,因为我们不比他们圣洁。可以和同性恋者同行是福气,能够见证他们生命的成长和改变。